新生犢牛飼喂初乳的時間越早越好
來源:環(huán)球養(yǎng)牛網(wǎng) 編輯:環(huán)球養(yǎng)牛網(wǎng) 更新于:2019-11-11 閱讀:
新生犢牛必須通過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Ig)來建立被動免疫。犢牛出生后飼喂初乳的時間決定了其是否能夠獲得足夠的被動免疫力即抵抗疾病的能力。這個時間點的重要性是從兩個方面來影響犢牛:1.腸道被動吸收Ig的能力在遞減,2.病菌在腸道中不斷增殖。
腸道被動吸收Ig的能力在遞減
在犢牛出生后腸道有一個發(fā)育成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腸道細胞逐漸失去吸收Ig的能力,而是把Ig降解為氨基酸。當前的理論認為,腸道上皮細胞在24小時后失去吸收大分子能力,是因為細胞發(fā)育成熟和形成細胞消化機能;然而,從犢牛一出生,細胞發(fā)育成熟就開始了。Rajalaand Castrén在1995年的奶?茖W雜志,發(fā)表報告稱在出生半個小時飼喂初乳,血清IgG濃度下降2g/L。田納西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IgG的吸收效率在犢牛出生1小時內(nèi)就開始下降。很明顯,在犢牛出生后,越早飼喂初乳,越能夠使犢牛的被動免疫力最大化。
除過細胞發(fā)育成熟的影響,真胃和腸道分泌的消化酶會降解IgG,也就降低了IgG的吸收效率(表觀吸收效率),在犢牛出生后一段時間內(nèi),消化酶的分泌是有限的,這使得大部分大分子免于降解。在出生12小時后,酶的分泌顯著增加,使得可以直接吸收的IgG大幅減少。
病菌在腸道中不斷增殖
新生犢牛腸道是無菌的,但是出生幾個小時后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就開始在腸道繁殖。如果周圍環(huán)境很臟,這個過程會加速加劇。如果周圍環(huán)境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腸道有致病菌繁殖的幾率也相應增加。這會引發(fā)敗血癥,增加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弗吉尼亞理工的RobertJames博士和同事在1981年報道,腸道菌群會加速腸道大分子吸收通道的閉合,從而減少IgG的吸收。
Logan和同事在1977年研究了新生犢牛腸道致病菌,給犢牛飼喂初乳和接種大腸桿菌。第一組先飼喂初乳,再接種大腸桿菌;第二組先接種大腸桿菌,再飼喂初乳。第二組犢牛幾乎都發(fā)病了,約有75%最終死亡。相反,第一組犢牛沒有發(fā)病和死亡。
底線是在犢牛出生后第一時間飼喂高質(zhì)量的初乳。隨著犢牛腸道發(fā)育成熟,吸收IgG的能力也相應下降。盡早飼喂初乳意味著更健康的犢牛。
上篇:
下篇: